周光倬(1897-1966),字汉章,云南昆明官渡人。早期就读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3年从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国立东南大学文理科毕业。1923年至1936年在南京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江苏省立第一中学、江苏省立南京中学、南京女子中学、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和内政部警官高等学校教授地理。1937年任中央航空学校政治教官,专教边疆问题和国防地理。1939年因不满派系倾轧辞职赴缅、印经商。1947年受聘为云南大学经济学系和文法学院副教授,1957年调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任副研究员,曾任云南省第三届政协委员。1966年去世。
1934年春,英国为抢夺班洪银矿,派兵500余名入侵我国云南边境班洪佤山(今沧源县境),烧毁民房,打死佤兵,制造了“班洪事件”。消息传出,引起全国人士关注,旅京(南京)云南同乡利害切身,尤为愤慨。3月18日,云南旅京同乡会开会推举张维翰、朱培德、李宗黄、周光倬等37人为代表,向中央请愿,要求中央向英政府提出交涉,并派全权代表到滇缅边界调查。当时班洪战事消息仍不断传来,国民政府除电令驻仰光领事就近探查外,因不明了事实发生情况,外交部亦无法应付,唯有查明实情,才能提出交涉。因此,国民政府决定,令参、外两部派员到边地调查,以供交涉参考。因云南地处西南边疆,官员均顾虑人地两疏,更畏惧交通闭塞,蛮烟瘴雨、盗匪横行,无人愿前往,外交部亦无合适人选。1934年4月,经云南同乡会举荐,周光倬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外交部特派云南边地调查专员”,赴云南调查。
周光倬于6月抵云南后,于10月从昆明出发,率随员经楚雄、大理、保山、腾冲、镇康到达孟定,在当地边民殷切请求下,毅然不顾参、外两部不准越界(班洪在英方司格德所划红线内,英方极力阻挠)的电令,冒险秘密进入班洪地区,见到了班洪总管胡忠汉,终于了解到当地英军侵略真相,弄清了英方在滇缅边界的侵略事实和未定界问题症结所在,从而为以后与英方交涉维护国家主权、会勘滇缅南段未定界搜集准备了可靠资料。在完成班洪地区界务调查后,周光倬又不畏路途艰险,翻山越岭进入勐角、勐董,经岩帅、双江赴澜沧、孟连,然后又循南峤(勐遮)、佛海(勐海)、车里(景洪)转思茅(普洱),沿途了解外国教会传教活动和教会势力发展及沿边各县所受影响,最后沿宁洱、磨黑、元江于1935年5月返回昆明。
周光倬将此次调查经历和沿途山川地貌、人文风情、官员士绅等所见所闻,以及滞留昆明原因、与李元凯因测量事产生分歧等,以日记作了详细记录,并拍摄了三百多幅珍贵照片。回南京后,周光倬将调查情况及意见写成《滇缅南段未定界调查报告书》呈交国民政府,并附呈《云南边地调查照片集》、《调查滇缅南段未定界经过路线图》、《班洪附近形势略图》和《滇缅南段未定界五色线图》,同时将报告以内部形式少量排印成书,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书名,分送相关部门和中央要员,以求引起对滇缅边界问题的重视。1967年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了此报告书,而调查日记和照片则至今未公开,日记所记经历遂成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此次整理,即根据周光倬日记和调查报告内部排印本,将日记与调查报告辑成一书,同时收录周光倬抵昆明后在国民党云南省党部的演讲《回滇调查班洪的任务及感想》、回南京后就解决滇缅边界问题呈蒋介石的信、在中华史地学会发表的《云南边疆之危机》,以及班洪总管胡忠汉上呈中央政府的表陈(周光倬摄影留存)等与滇缅边界调查有关的史料,使之可以相互印证,互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