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杂剧剧本。元王宝甫作。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平事迹不详。元末钟嗣成所编纂的作家传《录鬼簿》,也只说他“名德信,大都人”等,寥寥数语,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实甫生前创作杂剧十余种,大都已佚。
《西厢记》中的故事,取材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莺莺传》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实甫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极富意境,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称其“曲词警人,余香满口”。清初金圣叹评点《西厢记》,将之列为“第六才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