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随着人类生存的生活需求而产生的,也伴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的不断需求而改变与发展。土家族建筑是武陵山区乃至西南地区民间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居住形式的演变中,经历了穴居、巢居、草棚、木屋、砖瓦屋至现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楼大厦等不同阶段建筑样式。
武陵山区,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降雨丰富,山区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11℃-15℃,年降水量1200-1400毫米。溪流穿越群山之中,所带来的坝子、台地适宜人类居住,早在250万年前便开始有古人类活动和居住。人类学与考古学的研究结果和不断出土文物表明,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获取食物多是依靠狩猎和采集树籽果实为主,劳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兼用木器、骨器和蚌器,生产水平低下,原始居住形式为穴居和巢居。穴居,人类初期多居于天然的山洞里,这种大自然所赐的自然洞穴,使人类安全地度过了幼儿时期。如200万年前的高坪巨猿洞“建始直立人”,50万年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10万年前的湘西花垣药王洞人,都是以穴居栖身的早期人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进入到氏族社会.有了选择性的人工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出现了横式穴居、竖式穴居、低坑式窑洞。为了避免潮湿,以防虫咬,即在树上学着鸟儿搭棚架,这种依树积木的简陋居所叫巢居。在沅水和澧水流域,发现了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该人群在湖边、河汊附近台地上构木为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