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开创伊始,意在“赴速急就”,即实用的根本宗旨。具体而言,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首先缩减汉字笔画,以节省时间;其次改造笔画一变方折为圆折一,以书写便利;再连笔、连字、连行,以加快书写的速度。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是草书形成的基本原因,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逐渐得以充实完善,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造就出一批优秀的草书名家。不知不觉中,草书的实用功能下降,几乎被欣赏功能所取代。现在,相比较而言,章草、狂草难以驾驭,更具观赏价值。今草则相对易于掌握,较为贴近群众,实用价值较高。除了专业人士外,一般人学点今草,工作中还是能够派上用场。
俗话说:“草书出了格,神仙认不得。”表面上看来,草书似乎有些混乱驳杂,其实还是有章可循。我们的前辈先贤曾经为草书规范作出过种种努力,并有诸多的论著墨迹行世。这本《草诀歌》便是其中之一。该帖传为“书圣”王羲之所书,也有人提出质疑,予以否定。《简体释文本:草诀歌》据其木刻本作了一些技术处理,并附加标准汉字释文,以便读者对照、辨认。“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古人之经验,提高自身书写水平,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