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俗姓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后。善书法,尤工草书。常居山阴永欣寺,闭门习书三十年,人称“永禅师”。智永学书,初从萧子云(487—549),后以先祖二王为宗,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智果、辨才、虞世南皆智永书法高足。
智永书法流传甚广。相传,居永欣寺期间,智永写真、草《千字文》八百本,分赠给浙东各名刹大寺。唐代时,已随归化僧、遣唐使流传到东邻日本,并对日本书道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宋御府曾收藏智永草书13件,真草10件。其中,《真草千字文》一直流传至今,是智永代表作。传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共有两本:一为唐代传入日本的墨迹本,一为保存于陕西省西安碑林的北宋薛嗣昌石刻本。本书刊用的是从现藏于日本墨迹影印本中剪辑的真书部分。
《千字文》真书法度谨严,线条饱满,技法精熟,前人评其书谓:“智永得右军之肉”。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又如苏轼所评:“精能之至,返造疏淡。”此书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继承并总结了“二王”正体的结体、草法,从体法上确立了它的范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