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张未发明前,笔墨记文多依附于简牍之上。竹简、木牍之长约一尺,『尺牍』一词即来源于此。纸张发明后,至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桓玄下令废简牍而代之以黄纸。书写材料的更替没有影响『尺牍』名称的沿用。晋人尺牍,多为施于家人、朋友间叙情言事,互通消息的信札、手稿墨迹。古人云『晋人尚韵』,而要体『晋韵』之妙,晋人尺牍书法是绕不开的。
传世的王羲之法书中,尺牍是一个重要部分。或是《频有哀祸》《丧乱之极》,或是 《快雪时晴》《平安》《何如》,其字里行间皆见真性情的流露。如高山流水汤汤不绝,似长者叙事娓娓道来,一派萧散自然的『魏晋风度』。一顿一挫,寓变化于笔底;一起一伏,寄精妙于毫芒。或真或草、或断或连,笔有止而意犹在,墨有尽而韵无穷。
然而,王羲之尺牍真迹无一流传至今,今所见者多为唐人摹本。当然,这些摹本已弥足珍贵,今以原色彩印,尚可见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