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蒙学经典:千字文、弟子规》出自南朝才子周兴嗣手。周兴嗣(?-521),字思纂,南梁陈郡项(今河南项城)人。祖上曾任汉太子老师,家学素养厚重,本人更是以文学知名当时,深得梁武帝萧衍赏识,授官员外散骑侍郎,奉命编纂国史,著有文集百余卷。
《中华蒙学经典:千字文、弟子规》原是周兴嗣奉诏编缀的一篇命题文字,篇名为《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梁书》于其虽有记载,但过简略,好在宋人《太平广记》叙述尚详,为我们保存下来了《千字文》成书情况:
据说《中华蒙学经典:千字文、弟子规》传出后,世人初始一片疑惑,搞不清为什么周文竟是早其一百多年的东晋书圣王羲之所书写?
原来梁武帝为了教诸王学习书法,让人在王羲之遗墨书迹中拓出一千个不相重复的字,写在纸片上,因零碎杂乱没有次序,于是召周兴嗣说:“你才思敏捷,可用此千字给我编一篇韵文出来。”不料周兴嗣仅用一个晚上就编好了,只是他的两鬓也在一夜之间都花白了。
《弟子规》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的蒙学读本,原系清康熙时绛州(今山西新绛)秀才李毓秀编撰的《训蒙文》,后经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整理,改称《弟子规))广为流传。
李毓秀始终不过一介秀才,学阶不高,但他一直以教书为业,对幼学启蒙教育的特点谙练熟稔,所以他编写的这篇训蒙文言简意赅,切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