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
全球最具传奇的真人实境实验,了解人性最需要看的经典著作。
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实验中,通过专门测试挑选了征募来的受试者,即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这些人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接着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情况演变得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终止。
2007年,津巴多教授首度撰书详述其事,并结合从该实验到伊拉克监狱虐囚案三十多年来的社会现象,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彻解释“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为什么优秀的美国女兵会对伊拉克战俘做出虐囚的性游戏?为什么护士明知医生处方超剂量,却仍遵从指示开药?为什么上司只是暗示和默许,属下却惟命是从和变本加厉?在日常生活中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下,我们是否会像上帝最爱的天使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地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之事,从而堕落成魔鬼撒旦。善恶的界限在哪里,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老实说,我真弄不懂,人类学家想要研究那些带有古怪观念、神秘习俗的陌生部族文化,为何非要冒着得痢疾、疟疾的危险,大老远地跑到偏远地方,而最古怪、最叫人费解的部族明明近在眼前嘛。”
为什么英国人一见面总是在谈天气,英国酒吧要有多种游戏器具?为什么英国人似乎都有社交拘泥症,而英国足球流氓却一反常态?《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作者将这些带有民族性的怪癖和性情放在人类学的显微镜下,从中发现了奇异而迷人的文化,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不成文规矩和透着神秘感的行为规范。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的出版引起英国人自己的大辩论,有人认为它泄露了太多英国人的秘密,也有人认为它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英国人行事风格背后的潜规则。不过所有人都一致同意,这《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实在是太有趣了。
《说谎:揭穿商业、政治与婚姻中的骗局》
讲述的是诚实之所以具有普世价值,就在于谎言是普世现象,从政坛精英到市井小民,从商界巨贾到谍海特工,它成为生活的潜在主线。你想知道人们如何说谎,为何说谎,说谎时有何表现么?你想知道如何识破这些谎言,识破的可能性与利弊如何,如何创造和增进识破的机会么?那么请从人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开始,请从保罗·埃克曼这本一版再版,被欧美诸多执法机构奉为刑侦学教材的研究之作开始。对于必须娴熟人际互动,了解嫌疑人性格特质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与警察而言,这是一本强化职能的教材;对于需要洞悉人心,长于沟通的心理医师、社会工作者与咨询专家而言,这是一本很好的人际互动宝典:对于极欲防止被骗的市井百姓而言,这更是一本可以使我们减少上当机会,防范诈术的实用指南。
《为什么不杀光?种族大屠杀的反思》
纵观历史,原来最平常的人只要被恐惧、仇恨及愤怒吞噬,也会变成不折不扣的杀人狂魔。现代国家政府的兴起却令屠杀更具效率,因为除了武器技术的提升,国家机器更能通过种种训练及组织,令执行屠杀者铁石心肠,令杀人如例行公事。
《为什么不杀光?种族大屠杀的反思》的两位作者一位是社会学家,一位是心理学家,他们探讨了这些屠杀者的理论依据,因为即便到了今天,仍然有人认为消灭身陷政治、文化、族裔敌对之中的平民,成千上万地予以杀害,是理直气壮的。这种思维背后潜伏着怎样的阴暗冲动?作者认为,屠杀的四种主要动机是便利、报复、单纯的恐惧、担心污染。诉诸心理情绪则有恐惧、愤怒、仇恨、爱(族裔净化时对本族过度的爱)、羞耻、屈辱和厌恶等。
族群之间的差异,是民族身份的核心,却能被民粹领袖利用,把对方妖魔化及非人化,潜藏在人们心中的恐惧、不安及焦虑被搅动,恐怖和血腥随之而来。如作者所言,要避免悲剧重演,所有人均要拆除隔开他人的栅栏,并学懂欣赏每个生命的独有美丽。
为什么不杀光?因为“他们”与“我们”样,也是人。
《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中的性、道德及演变》
话说1697年一个穿红色连帽披肩的小女孩,在森林里遇见一只狼之后,就在各个时代幻化出不同的角色:她是被保护、被训诫的纯洁女孩儿;却又曾经勾搭大野狼;或摇身一变在好莱坞夜总会大跳艳舞;搽密丝佛陀口红,喷上香奈儿五号香水,开红色敞篷车,到处卖弄风情;甚至掏出武器将危害她的家伙干掉……她的演技毫不含糊,她永远是世人心目中的百变女主角——小红帽。
一则看似简单的童话,为何引起文人、艺术家、心理学家、民俗学家、女性主义者、广告人等诸多人们的兴趣,不断地在各种媒体上被改编再造?
《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中的性、道德及演变》充满了有趣的历史典故,通过具有洞察力的分析与解构,为读者揭开红色连帽披肩下的所有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