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凉的独白书写:寒食帖》(全文竖版配图加封盒)
跟着蒋勋欣赏既是文学作品,又是书法名作的《寒食帖》
豪放婉约的笔法,了悟生命的本质,领会人世的美丽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苏轼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在写下了这首遣兴的诗作,表达了他的人生之叹。诗意苍凉,表达了苏轼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之中,下笔而出的。
导读者蒋勋老师认为《寒食帖》不能单一看某一个字,整个篇章,一起看布局,才感受得到交响曲乐章般庞大壮阔的配置,感受到创作者行走于文学与书法之间惊人丰富的魅力。苏轼嘲笑自己的书法是“石压哈蟆体”,而一般他的字会被解读成“豪放”。阅读《寒食帖》上的字,则会发现其实豪放的大架构里不失细节的温柔婉约。《寒食帖》最后一句“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蒋老师把这几个字,形容成像诗人的表情,愁郁、荒凉、困顿,像最顽强的生命,像冬寒秃枝,看似颓败,却在内里蕴含隐匿发枝发叶的生命力。
蒋老师认为从《寒食帖》,可以了解苏轼如何在自我调侃、自我嘲笑里完成一种毁誉之外的豁达。
《末世的爱情标本:三言》
《海水正蓝》闻名海内外的台湾作家张曼娟全新解读“三
言”里的爱情真谛
内文含撷芳主人的Q版大明服饰插图
幽默的语言、生动的绘图,令人捧腹
温暖的人情、警世的哲理,令人回味
一部《三言》令冯梦龙名声大噪。除此以外,冯梦龙还是明代了不起的“主编”,编著了一部《情史》,可谓吹响了古往今来痴男怨女“集结号”。
张曼娟认为,《三言》除描写情爱外,兼谈了人情世故、人际关系。“如果要论爱情典型,《情史》比《三言》更集中,像是个资料库。在人物塑造与情节铺就上,《情史》大不如《三言》。因此,《三言》是经典。”
然而,冯梦龙所写的爱情虽是“末世”的,但也是幽默的。张曼娟介绍,当他形容卖油郎为了与花魁娘子共度一晚春宵拼命攒钱时,竟用了“有志者事竟成”的古训,“我们没有想到这句话居然可以这样用”。因此,张曼娟认为,《三言》中的名篇都具有情节离奇、人物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在此基础上谈及人性,尤其是欲望与人情,且与现代辉映。
《迷人的诗谜:李商隐诗》
众多名家解读经典 ——25位名家导读,25种古今中外经典
两岸三地文化学者、机构共同参与——上海书展、台北书展、北京图书博览会、香港书展、中国文化书院、北大中文系与哲学系、大块文化
形式、形态多样——3层精彩内容:导读+漫画+原典;3类阅读元素:文字+图像+图解表;3重阅读元素:演讲+互动+资料库;3种阅读方向:书+网络+旅行
李商隐的诗向来被认为玄妙难解,如同谜语一般。叶嘉莹先生在解读李商隐诗时,除了导引读者进入诗文情境中,认识李商隐独特的表现方法外,还特别提出如何欣赏诗歌的美学价值。
她认为,诗歌的美学应该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它能够感知的因素,它是怎么样感受世界的。作为一个诗人,除了要有能感知的力量,还要有能写之的力量。叶嘉莹认为,我们真正要评说一首诗的好坏,是要从能感之与能写之两方面来衡量。一个人最微妙的一点,实在就是你的心灵、你的意识、你感受的时候的作用和姿态,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帝国末日的山水画:老残游记》
“有些书,我们总是听过,却没有机会打开。因为那些书太过传奇,和我们现实的人生相比,显得太过巨大,太过遥远……但是,我们永远不知道,错过这些书,自己错过的是什么。”
一般研究《老残游记》的人,大部分只注重这本小说的政治的意义。到底作者是不是对于清末的政治有所影射?可是作者是把它当作一个有哲学意义的抒情作品来看。胡适认为,中国传统小说里面,写景写得这么细致的,写得这么有抒情味道的,《老残游记》是第一本。这本小说是老残,或者可以说是作者刘鹗,感叹身世的抒情的作品。一般的解释,都以为他为中国的衰亡而哭泣,为帝国的末日而哭泣。但作者觉得它的意义,远不只如此,他用一种抒情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帝国末日的情景,带出来一种中国山水画的写意传统。
《梦幻之美:聊斋志异》
日形貌,颇堪自信,
每见莲姊,犹增惭怍,
今反若此,人也不如其鬼也。
从康熙九年(1670)的第一篇《莲香》,到康熙十八年(1679)全书《聊斋志异》初稿完成为止,总共九年的时间,其实也正是蒲松龄一生中最为落魄潦倒的时光。
郝誉翔认为,这段时间的蒲松龄,彷佛被困在一个“血汗暴流,扭筋拔力”、“家无四壁”的牢笼里,而唯一能把他拯救出去的,唯有文字,唯有想象力,所他以笔墨为刀斧,凿穿了时间和空间的墙壁,而创造出一个如梦似幻,无穷无尽的“美”的天地。
郝誉翔指出,对于“美”的高度评价,正是蒲松龄与六朝志怪小说分岐,而要上追屈原《离骚》《九歌》所歌颂的“香草美人”。
《想象唐朝:唐人小说》
自怜胶漆重,相思意不穷;
可惜尖头物,终日在皮中。(下官咏刀子)
数捺皮应缓,频磨快转多;
渠今拔出后,空鞘欲如何!(十娘咏鞘)
“唐人小说”,指的是唐代的文言文短篇小说。在此之前,中国正统文学界从来没有重视过“小说”这种性质的文体。一直到了唐代,才有文人们专心投入小说创作的领域,他们开始用优美的文笔写作,并且加长了小说的篇幅:透过小说的内容,反映出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利用细腻的文字,描写故事人物的心理。可以说,唐人传奇的出现,使得“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从此在中国文学史上正式占有一席之地。
本书导读作者江晓原教授针对《唐人小说》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他分析唐人小说有四大主题:情爱——开放而浪漫的男女关系如《莺莺传》;侠义——开创武侠小说先河如《虬髯客传》;鬼神——呈接六朝志怪小说如《南柯太守传》;政治——反映当时社会政治如《东城老父传》等。而其中许多故事,都对后世作品产生很大的影响。
《苍凉的独白书写:寒食帖》(全文竖版配图加封盒)
跟着蒋勋欣赏既是文学作品,又是书法名作的《寒食帖》
豪放婉约的笔法,了悟生命的本质,领会人世的美丽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苏轼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在写下了这首遣兴的诗作,表达了他的人生之叹。诗意苍凉,表达了苏轼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之中,下笔而出的。
导读者蒋勋老师认为《寒食帖》不能单一看某一个字,整个篇章,一起看布局,才感受得到交响曲乐章般庞大壮阔的配置,感受到创作者行走于文学与书法之间惊人丰富的魅力。苏轼嘲笑自己的书法是“石压哈蟆体”,而一般他的字会被解读成“豪放”。阅读《寒食帖》上的字,则会发现其实豪放的大架构里不失细节的温柔婉约。《寒食帖》最后一句“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蒋老师把这几个字,形容成像诗人的表情,愁郁、荒凉、困顿,像最顽强的生命,像冬寒秃枝,看似颓败,却在内里蕴含隐匿发枝发叶的生命力。
蒋老师认为从《寒食帖》,可以了解苏轼如何在自我调侃、自我嘲笑里完成一种毁誉之外的豁达。
《末世的爱情标本:三言》
《海水正蓝》闻名海内外的台湾作家张曼娟全新解读“三
言”里的爱情真谛
内文含撷芳主人的Q版大明服饰插图
幽默的语言、生动的绘图,令人捧腹
温暖的人情、警世的哲理,令人回味
一部《三言》令冯梦龙名声大噪。除此以外,冯梦龙还是明代了不起的“主编”,编著了一部《情史》,可谓吹响了古往今来痴男怨女“集结号”。
张曼娟认为,《三言》除描写情爱外,兼谈了人情世故、人际关系。“如果要论爱情典型,《情史》比《三言》更集中,像是个资料库。在人物塑造与情节铺就上,《情史》大不如《三言》。因此,《三言》是经典。”
然而,冯梦龙所写的爱情虽是“末世”的,但也是幽默的。张曼娟介绍,当他形容卖油郎为了与花魁娘子共度一晚春宵拼命攒钱时,竟用了“有志者事竟成”的古训,“我们没有想到这句话居然可以这样用”。因此,张曼娟认为,《三言》中的名篇都具有情节离奇、人物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在此基础上谈及人性,尤其是欲望与人情,且与现代辉映。
《迷人的诗谜:李商隐诗》
众多名家解读经典 ——25位名家导读,25种古今中外经典
两岸三地文化学者、机构共同参与——上海书展、台北书展、北京图书博览会、香港书展、中国文化书院、北大中文系与哲学系、大块文化
形式、形态多样——3层精彩内容:导读+漫画+原典;3类阅读元素:文字+图像+图解表;3重阅读元素:演讲+互动+资料库;3种阅读方向:书+网络+旅行
李商隐的诗向来被认为玄妙难解,如同谜语一般。叶嘉莹先生在解读李商隐诗时,除了导引读者进入诗文情境中,认识李商隐独特的表现方法外,还特别提出如何欣赏诗歌的美学价值。
她认为,诗歌的美学应该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它能够感知的因素,它是怎么样感受世界的。作为一个诗人,除了要有能感知的力量,还要有能写之的力量。叶嘉莹认为,我们真正要评说一首诗的好坏,是要从能感之与能写之两方面来衡量。一个人最微妙的一点,实在就是你的心灵、你的意识、你感受的时候的作用和姿态,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帝国末日的山水画:老残游记》
“有些书,我们总是听过,却没有机会打开。因为那些书太过传奇,和我们现实的人生相比,显得太过巨大,太过遥远……但是,我们永远不知道,错过这些书,自己错过的是什么。”
一般研究《老残游记》的人,大部分只注重这本小说的政治的意义。到底作者是不是对于清末的政治有所影射?可是作者是把它当作一个有哲学意义的抒情作品来看。胡适认为,中国传统小说里面,写景写得这么细致的,写得这么有抒情味道的,《老残游记》是第一本。这本小说是老残,或者可以说是作者刘鹗,感叹身世的抒情的作品。一般的解释,都以为他为中国的衰亡而哭泣,为帝国的末日而哭泣。但作者觉得它的意义,远不只如此,他用一种抒情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帝国末日的情景,带出来一种中国山水画的写意传统。
《梦幻之美:聊斋志异》
日形貌,颇堪自信,
每见莲姊,犹增惭怍,
今反若此,人也不如其鬼也。
从康熙九年(1670)的第一篇《莲香》,到康熙十八年(1679)全书《聊斋志异》初稿完成为止,总共九年的时间,其实也正是蒲松龄一生中最为落魄潦倒的时光。
郝誉翔认为,这段时间的蒲松龄,彷佛被困在一个“血汗暴流,扭筋拔力”、“家无四壁”的牢笼里,而唯一能把他拯救出去的,唯有文字,唯有想象力,所他以笔墨为刀斧,凿穿了时间和空间的墙壁,而创造出一个如梦似幻,无穷无尽的“美”的天地。
郝誉翔指出,对于“美”的高度评价,正是蒲松龄与六朝志怪小说分岐,而要上追屈原《离骚》《九歌》所歌颂的“香草美人”。
《想象唐朝:唐人小说》
自怜胶漆重,相思意不穷;
可惜尖头物,终日在皮中。(下官咏刀子)
数捺皮应缓,频磨快转多;
渠今拔出后,空鞘欲如何!(十娘咏鞘)
“唐人小说”,指的是唐代的文言文短篇小说。在此之前,中国正统文学界从来没有重视过“小说”这种性质的文体。一直到了唐代,才有文人们专心投入小说创作的领域,他们开始用优美的文笔写作,并且加长了小说的篇幅:透过小说的内容,反映出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利用细腻的文字,描写故事人物的心理。可以说,唐人传奇的出现,使得“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从此在中国文学史上正式占有一席之地。
本书导读作者江晓原教授针对《唐人小说》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他分析唐人小说有四大主题:情爱——开放而浪漫的男女关系如《莺莺传》;侠义——开创武侠小说先河如《虬髯客传》;鬼神——呈接六朝志怪小说如《南柯太守传》;政治——反映当时社会政治如《东城老父传》等。而其中许多故事,都对后世作品产生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