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1月) 电子书下载 PDF下载

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1月)
内容简介

  2014年第1期《中国国家地理》内容简介
  【卷首语·重庆生产峡谷】
  【喀斯特】
  喀斯特博物馆·武隆喀斯特:大地下的风景
  撰文/萧春雷
  重庆市东南边缘的武隆,地处乌江下游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处。溶洞、落水洞、天生桥、天坑,各种喀斯特地区独有的景致在这里应有尽有。虽然没有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那样名声显赫,但武隆却可让来到这里的人尽情饱览喀斯特的壮丽与秀美。
  方山·金佛山,能成为重庆新的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吗?
  撰文/金文驰 陈砚
  南宋晚期,这里的龙岩城守军成功抗击蒙军,为它赢得了“南方第一屏障”的美誉;一百多年前,西方探险家纷至沓来,揭开了这里“物种大发现”的序幕;这里是切割高原的喀斯特桌山的最典型代,还有着全球海拔最高的雨水型平行洞穴系统;这里是金佛山。
  竖井·竖井探险:深渊的魅力
  撰文·刘佳
  作为天然的“喀斯特漏斗”形态,竖井被探险者称作地球上最后一块未完全开发的领域,原因就是它不像雪山那样明明白白地矗立在那里,探险者只有深入其中才能一探究竟。近年,有关国外探险队在重庆发现新洞穴的新闻屡见不鲜,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长期驻扎在这里探洞。究竟是什么魅力吸引了这些探险家,让他们如此痴迷?世界上最深的竖井到底有多深?现在让我们跟随探险队一同去感受探洞的艰辛与乐趣,去聆听井下的故事,领略洞中的奇观。
  地缝·神秘“地缝”——虚掩的地狱之门
  撰文/赵贵林
  位于重庆奉节的小寨天坑和天井峡地缝式喀斯特峡谷,因其巨大的规模和奇特的形态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与天坑不同,地缝式峡谷狭窄逼仄,犹如大地被撕开的一道口子,极具美感且幽深神秘。地缝式峡谷是一个在喀斯特学和地貌学中从未使用过的术语,首先出自天坑地缝风景区。从1994年开始,中外探险家和地质学家的一次次深入,让地缝这种奇特的景观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天坑·小寨天坑:一家人的桃花源
  撰文/朱千华
  熟悉地理或热爱旅游的人,也许都知道天坑,知道它的宏大和深邃,知道它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奇观。但你是否知道,在天坑深处还隐藏着一些温暖的、鲜为人知的秘密?在看似坐井观天的有限空间里,有的人竟以天坑为家,而他们又发现了一个怎样的别有洞天的世界呢?
  【三峡】
  总开篇·重返三峡
  2003年库区第一次蓄水时,我们深入三峡,考察库区移民、生态环境及文物的命运,十余年过去,移民是否在新的家园开始了新生活?而当初备受争议的生态环境,如今变得怎样了?……我们邀请作家、摄影师和专家重访三峡,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并用一系列珍贵的地图和老照片,重新勾勒蓄水之前的三峡风貌。
  怀旧三峡·渐行渐远的古典三峡
  撰文/赖国平
  今天,三峡已从流动的河流变成静止的平湖,从原始的探险地成为舒适的度假地,曾经繁忙的水上航运,已让位于发达的陆上交通系统。但是蓄水以前的三峡,以其壮丽的风景使所有过往诗人迸发灵感,并因激流和险滩成为探险家的乐园,依傍河流而生的码头文化,则成为重庆文化最重要的特质。
  移民三峡·新三峡人
  撰文/丁小村
  因为三峡工程而不得不离开家园的百万移民,和三峡工程自身一样备受瞩目。在1992—2009年的十多年里,140多万三峡人从生活的故土四散到中国各地,在那些环境迥异、语言不通的新地方,曾经的三峡人是否开始了新生活?
  生态三峡·后三峡时代的生态剧变
  撰文/范晓
  在三峡工程多年的争议中,对它可能引发的环境剧变,是反对派最主要的担忧。2003年,三峡库区第一次蓄水,至今十年,当初的担忧是否得以应验?我们邀请著名地质学家范晓重返三峡考察,并与诸多领域的专家参与讨论。

同类热门电子书下载更多
Copyright © 2024 by topbest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40278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