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从战国写到五代十国,生动展现了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大数据”和“超级案例集”。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国家的,历史先辈们都遇到过、处理过,有经验教训。
本书作者华杉用“通篇大白话”翻译整部《资治通鉴》,并尽量保留原文的韵味,让人像读小说一样拿起来就放不下。同时,本书结合历代名家观点,加上华杉本人的点评,讲透《资治通鉴》中对二十一世纪普通人真正有用的智慧——让人看一遍就会,看完就能用得上。
刘备伐吴:避免情绪化决策
【历史事件】刘备耻于关羽之没,准备攻打孙权。赵云却认为,如果先灭魏,孙权自然臣服。蜀汉不应该放下魏国而先与吴国交战,兵势一交,短期不能决出胜负,这不是上策。虽然群臣进谏,但刘备都不听。广汉平民秦宓上书陈述天时,说出师必定无利,被刘备投进监狱。
【华杉讲透】刘备该不该伐吴?不该。蜀中从官员到百姓都明白,于义于利,都不该伐吴。刘备却违背了这安国全军之道,走向取祸之道,其原因在于他和关羽是结义兄弟,两者深厚的感情让刘备只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了。决策者要确保组织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必须要避免情绪化决策。
曹丕讨伐吴、蜀:敌人不是你打败的,是他自己败了
【历史事件】曹丕想要讨伐不听命的人,一统天下,便询问贾诩,是先讨伐吴还是蜀。贾诩认为,吴、蜀虽然都是小国,但是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懂得虚实之道,陆逊善用兵势。因此就算是曹丕亲征,也不见得有必胜把握。曹丕却执意出兵,结果无功而返。
【华杉讲透】没有胜算,就不要打,这就是“先胜后战”的道理。敌人不是你打败的,是他自己败了,你不要错过打他的机会。善战者只能让自己“不可胜”——立于不败之地,但做不到让敌人被战胜。因此不可胜只能靠自己,敌人什么时候能被战胜,那得看他的情况。得等他犯错误,等他自己败了,才能出兵。
诸葛亮事必躬亲:好的领导者能始终关注培养新的领导者
【历史事件】刘禅即位后,政事无论大小,全部由诸葛亮决策。诸葛亮曾经亲自校阅账目,主薄杨颙进谏说:“治国有制度,官员各有职权,不可上下相侵。如今明公治国,还亲自审校账目,终日汗流浃背,不觉得太劳累了吗?” 诸葛亮表示感谢,但并没有听从杨颙的建议。
【华杉讲透】一个好的领导者,不仅能让团队里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充分发挥,更能始终关注培养新的领导者。组织需要不断裂变,不仅大领导要培养新的大领导,每一个小领导也要培养新的小领导,这样的组织,才能基业长青、不断扩大。诸葛亮苦口婆心地让大家给他提建议,却不能放手让人去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也是一种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