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嬉笑怒骂皆成文,语不惊人死不休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彷徨》:
《彷徨》是鲁迅创作的小说集,收录了1924年至1925年间的11篇小说。当时《新青年》内部产生分化,有很多战友中途变节,鲁迅的处境是“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他自己也承认《彷徨》中的小说“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但他仍真诚地看取“人生”,摒弃了传统文学中的“瞒”和“骗”,深入大胆地表现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野草》:
20世纪20年代初期,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处于极度苦闷中的他当时心境很颓唐,但对理想的追求仍未幻灭。散文诗集《野草》真实地记述了他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诗集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深化了中国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
《阿Q正传》: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也是鲁迅一生中创作的一篇中篇小说。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流浪雇农的典型形象。在小说中,鲁迅以精妙的文笔成功塑造了阿Q病态的精神形象,挖掘了以阿Q“精神胜利法”为代表的民族性格痼疾,描画出了“中国国民的灵魂”,对民族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很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吞噬的悲惨形象。它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