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7期《中国国家地理》内容简介
主打:遵义、贵阳“双龙会”—— 发现贵州“地下黄龙”奇观
撰文/田稚珩 摄影/赵揭宇 等
四川黄龙,以金黄色的钙华连绵沉积、形成色彩丰富的边石坝群而令人沉醉。如果类似的景观出现在地下溶洞中,又会是一幅怎样令人震撼的场景呢?遵义洞穴协会的探洞者们,在遵义附近的一处洞穴中,发现了堪称“地下黄龙”的边池坝群奇观。而在距此180公里外的贵阳,也有一处不久前被发现的洞穴,其中的边池坝群虽然在规模上略逊一筹,但在形态和类型的多样性上,却另有千秋。
土楼、围寨“潮汕派”:省尾国角的一块遗落拼图
说起土楼,人们往往想到的标签便是福建、客家。然而,少为人知的是,在被称为“省尾国角”的广东潮汕地区,竟也存在着大量的土楼。它们十分低调,少有宣传,同时又异彩纷呈,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有趣混搭。深入探寻这片古老民居的“遗落之境”,也从一个新的角度推开了潮汕山海间的文化和历史之门。
徒步梅里西南线:著名雪山深处还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美?
撰文/白继开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卡瓦格博峰东侧观赏日照金山是欣赏梅里雪山的最佳视角。但是有一些人却不满足于此,他们背负行囊走进梅里深处,探寻这座著名雪山鲜为人知的美。这篇报道就来自于梅里雪山民间地理考察项目的发起人,在罕有人至的梅里西南方深处,他们记录下了梅里雪山的第二大冰川、第一大湖,还以还原传统地名和厘清同一座山峰因视角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文化内涵,来向这座著名雪山致敬。
珠峰顶上:340公里的“上帝的视野”
在国际登山界,珠峰炙手可热,是登山者梦寐以求要去攀登的峰。但是对于普通公众而言,珠峰却是遥不可及的。在地球的“三极”中,普通人已经可以去南北极进行旅游观光,但去珠峰攀登的“门槛”却像它的海拔一样高不可攀。到目前为止,珠峰峰顶仍然是地球上海拔、最难抵达、尚未对普通人开放的一处“观景台”。
蜘蛛虫草:森林里的微观蜘蛛“杀手”
撰文/冉浩 摄影/Daniel Winkler 等
虫草一类神奇的生物,它们中有价格堪比黄金的冬虫夏草(中华线虫草),也有超市中常见的虫草花(蛹虫草),还有能控制蚂蚁行为的蚂蚁虫草。这次我们要造访的是一类难得一见的虫草——蜘蛛虫草,它们的故事同样精彩。
走向深海:中国深海探索大步迈入黄金时代
撰文/王凡 供图/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20米,标志着我国具备在全球99.8%的海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首开中国深海探索的先河。此后,“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发现号”、“海斗一号”等深海潜水器相继成功投入使用,下潜深度纪录一次次被打破,也将我国的深海探索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和高度。10年来,72个大洋航次、数百次深海下潜作业,不同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们在深海之中考察和探索,持续更新着我们对于深海的认知……
藏西阿里:这里有宝贵而被低估的西藏洞窟建筑
说到西藏的古代建筑形式,人们可能更多会联想到藏寨、碉房,而不了解在西藏最西端的阿里地区,还有着一种“洞窟建筑”。自从远古时代,这些洞窟就出现在山体之上,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规模逐渐壮大、形式逐渐丰富、装饰逐渐复杂。但由于历史、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们游离在人们的视野外,养在深闺人未识。它们是梁思成、刘敦桢等人也未能看到的风景。
潮汕铁枝木偶:它曾漂洋过海,而今前路何在?
铁枝木偶是流行于粤东和闽南地区的一种传统木偶戏,标准的演出由三位艺人在小舞台的帘幕后方用铁枝操纵精致的木偶来呈现,配合奏乐、演唱。这是一种具有浓厚潮汕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曾有一整套戏班道具经东南亚辗转流传至德国的一座博物馆。本文作者受德方邀请对这套藏品加以研究,并因此开启了一段对潮汕铁枝木偶传承历史和现状的调研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