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与自我
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贝科尔
谁也不是乔丹,我只做我自己。——科比·布莱恩特
素材链接
谨慎对待“标签效应”
标签效应,即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后,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效应,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标签的内容是好是坏,都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有强烈的影响。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家罗伯特·克劳特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对一批参加慈善活动的人张榜公布,有捐献的人被授予“慈善者”称号,没有任何捐献的人则被纳入“无捐献”名单。一年后,克劳特又组织了一次慈善活动,结果发现,去年那些捐了钱或物被冠以“慈善者”的人要比那些“无捐献”名单上的人表现积极得多,他们继续捐钱捐物。标签往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好”的标签可以重塑人,“坏”的标签能够摧毁人。我们要慎贴标签,慎待标签。
“天才翻译家”,标签过于浪漫
2022年1月中旬,“天才翻译家”金晓宇的故事在网络刷屏。金晓宇从小眼睛受伤,之后又被诊断为躁狂抑郁症。在父母的陪伴下,他自学了德语、日语、英语,出门就到杭州图书馆里借阅图书,看完了图书馆里所有的外语小说。翻译就像苦难深渊里的一束光,点亮了他生命的火焰,他的才华呈现井喷式的爆发。10年间,他翻译了22本书,横跨小说、电影、音乐、哲学多个领域。无论是英译还是日译,他的作品都可以精准到“没有一个错字、错句、错译”。有精神科医师表示,对于精神障碍,公众了解不够多,容易产生偏差,往好的方向偏就容易浪漫化,觉得好像这样的病人都是“天才”;往坏的方向偏,就觉得他们都很可怕,很恐怖。他认为,金晓宇的主要成就来自他的勤奋和专注,如果普通人能够做到像他这样勤奋和专注,也可以取得不俗的成绩。 思辨角度与速用
角度一:标签之下,重重合围。
还记得胡盈祯那句“胡瓜的女儿,胡瓜的女儿……没礼貌,我是没名字吗?”的灵魂质问吗?不少人如她一般活在标签之下,被一重又一重的成见包裹着。演员杨紫,很多年被“国民闺女小雪”的标签定义;躁狂抑郁症患者金晓宇,被“天才翻译家”的标签定义。一位哲学大师说:“你用标签描述我,便是否定我。”标签是对个人的认可,同时也否定了他们的努力和更多可能。曾经,90后、00后被评价“没有责任感,不负责任”,可谁真正认识过他们?我们仰望的乖乖型“学霸”,又有几人真正了解他们的真实心境?众人羡慕的“成功人士”里,有多少是死扛着压力、硬撑着面子维护这份荣耀?标签之下的人生,重重合围,可谓鲁迅所言的“艰于呼吸视听”。
角度二:抛却标签,活出自我。
著名喜剧演员马丽认为,拒绝标签化的人生,才能活成标杆。火遍中国甚至名扬世界的诗人余秀华自小脑瘫,在别人眼里就是一位残疾人,连亲生父母都认为她养活不了自己,为她找了一个大她很多岁的男人做老公。余秀华不甘命运,做不到逆来顺受,她坚持表达自我,勇敢做自己。经历过用尽全力使左手压住右腕写下一个又一个歪歪扭扭的文字的艰难,品尝了把歪歪扭扭的文字写了一行又一行,写满一整本的欢乐,诗歌不仅给了她灵魂的慰藉,更陶冶了她的情操,净化了她的世界。在标签化的世俗眼光里,余秀华与婚姻作别,放飞自己的思想,用坦率而热烈的情感感染了每位读者,于不断的深刻思索和学习中谱写灿烂生命,展现自我风采。
角度三:追随自己的本心,赢取山高水阔的未来。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人是表现为言谈的存在者。”的确,外界给人的定位会影响个人发展,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做自己,勇敢做自己,不做别人言语下的奴隶。走尊敬自己的路,才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天才翻译家”金晓宇是一位躁郁症患者,他在父母的帮助下,执着地走在他爱好的翻译之路上,以22部翻译作品回报了自己,慰藉了父母,惊艳了社会,感动了你我。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文字会记住你,书本上永远有你的注脚。”《小欢喜》中“英子”的原型胡一鸣,追随自己的爱好,不管他人眼光,更终实现了天文梦。他们,都追随了自己的本心;他们,都赢得了山高水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