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为人民:延安美术史 [Yan'an Art History] 电子书下载 PDF下载

艺术为人民:延安美术史 [Yan'an Art History]
内容简介

  《艺术为人民:延安美术史》内容立足于中国美术馆典藏延安美术藏品研究,结合延安美术新研究成果,以及本人赴延安鲁艺管理园区、延安革命纪念馆实际调研以及走访延安美术家后人所得资料,尽可能全面地将延安美术各个门类囊括其中,首先从作品意义上建构一个延安美术的完整序列。其次,通过对延安美术思想、美术创作和美术机制的整体考察揭示延安美术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还原延安美术的历史语境,梳理出延安美术的价值体系,其意义不仅是对红色革命文艺传统的传承和弘扬,同时通过对延安美术民族化、大众化的独特发展道路的阐释,也有助于增强当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何谓“延安美术”?《艺术为人民:延安美术史》将“延安美术”定义为在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至1945年抗战胜利这期间发生在延安及陕甘宁边区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的总称。在时间上,这一段正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时期,有特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逻辑。以这段历史时期来界定延安美术,比较容易把握延安美术的整体性特征。在空间上,延安是有确定所指的地理概念,从文化场域意义上可以扩展为陕甘宁边区范围。1945年抗战胜利后,延安的美术家就开始分散到各解放区,解放区美术代替了延安美术。从性质而言,尽管延安地区本有原生状态的民间美术存在,但只作为延安美术资源,也不算《艺术为人民:延安美术史》所谓的中共领导的带有革命性质的延安美术。延安美术是在经历长征到达延安的苏区文艺工作者、上海左翼木刻家以及全国各地来延安的美术青年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发展形成自身的特色的。在以往的有关延安美术的研究中,由于没有清晰界定时间、空间和主体等范畴,以致模糊混淆了延安美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延安美术与其他根据地美术、延安美术与解放区美术相混淆,简单把延安美术家其他时期的作品都视作延安美术,甚至出现把从未到过延安的美术家作品也归入延安美术这样明显的问题,错把延安美术影响下的美术等同延安美术本身,这都影响了我们对延安美术的认知,造成很多混乱,有必要在叙述延安美术之前首先廓清“延安”“陕甘宁边区”“解放区”等概念。
  “延安”在成为革命圣地之前首先是一个建制县,古已有“延安”“肤施”之名,最早称“高奴”“延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延州,设延安郡,治肤施、临真、延安等11县。清设延安府,治肤施县。1913年,废延安府,肤施县隶属陕西省榆林道。1928年,废榆林道,肤施县直属陕西省。肤施古城始建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城墙巍峨庄严,设东、北、南三门,西面蜿蜒向上连接凤凰山,为边塞要镇。1935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落脚陕北,同时国民党调集东北军配合西北军,部署肤施及各交通要地加紧对红军进行军事围剿。红军接连取得几战胜利并采用围城策略进行反封锁,并以通商交往为条件与东北军达成停战。西安事变后,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驻防肤施古城的东北军奉命南撤,与红军主力共同向西安附近的三原集结,相互配合防击国民党顽固派。东北军撤走后,红军和平接管肤施城,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中央于1937年1月从保安进驻肤施,由于之前中共地下党组织曾在此活动并设立过延安县,接管后中共将肤施改称“延安”。

Copyright © 2024 by topbest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40278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