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一起合称《四书》,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其实,北宋以前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只有《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四书》尚未自成体系。到了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纔开始大力提倡这四部书。程氏兄弟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人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于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南宋光宗绍銮兀年(一一九。》,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翠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朱熹着《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也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早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人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