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后,杰克》是小说大师纳博科夫的早期杰作,首次出版于1928年。从这部作品开始,纳博科夫开始在作品中频繁使用多种语言,玩文字游戏,并创造了众多超现实主义的人物性格和形象,这独特的“纳氏风格”也成为他长久立足于文坛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小说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纸牌这一意象贯穿了作品的始末。涉世未深而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弗朗兹来到柏林投靠富商舅舅德雷尔,而后在引诱下成为德雷尔妻子玛莎的情人,两人合谋要害死德雷尔。但当玛莎得知德雷尔即将发一笔横财时,她突然改变了主意,阴谋终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戛然而止……出轨、欺骗、谋杀等元素被巧妙地融入这场三角牌局,令人领略到人性的荒诞与阴暗,却又深陷文字大师营造的美妙细节中无法自拔。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是二十世纪公认的小说大师纳博科夫早期代表作。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奈特是一位行踪隐秘、特立独行的作家,不幸英年早逝。故事的人称叙述者V是塞巴斯蒂安的同父异母弟弟,为了反驳其他传记作者对已故哥哥的歪曲,他决心还原哥哥生前的“真实生活”,亲自为哥哥写一部传记。他仔细研究了哥哥的作品和少量遗留文件,走访了为数不多的知情人,抓住每一条线索,尤其要解开两场恋情之谜。渐渐地,一个有才华、有个性、有怪癖的小说作家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叙述者本人也在调查和写作过程中不断反思,成了镜像般的又一个主人公。浓郁的色彩使这本书成为一部典型的唯美作品,它以华丽简净的方式探讨了时间、爱、死亡、艺术等永恒主题。
《魔法师》是小说大师纳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名作品《洛丽塔》的前身,按作者本人的说法,“魔法师”的书名预示了《洛丽塔》“着魔的猎人”的主旨。在小说中,“魔法师”也是一个中年男子,他向寡妇求爱,为的是要接近她的女儿,终用变戏法式的手段,把欲望变成了童话般的梦,从而创造了和《洛丽塔》截然不同的结局。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其中的人物没有名字,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有着异域风情,而《洛丽塔》则以人称详细说明了小说各要素的来龙去脉。即使撇开和《洛丽塔》的关系,《魔法师》仍然是部有趣的作品,值得一读。同书收录纳博科夫之子德米特里?纳博科夫导读文章。
《洛丽塔》小说大师纳博科夫的名作《洛丽塔》激发了大导演库布里克的灵感,在他的邀约下,纳博科夫尝试创作了自己的一部电影剧本《洛丽塔:电影剧本》。在纳博科夫眼中,这是小说《洛丽塔》的“一个轻快活泼的变体”。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一位接受过高等教育,行为却逾越道德范畴的欧洲移民,迷恋上一个可爱却又危险无情的青春期女孩,开始了一段疯狂的恋情。纳博科夫在书中打破了性、道德和美感等层面的固定表达模式,将电影的结构性和叙述性语言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恶作剧式的幻想曲。剧本保留了小说中智慧而诗意的语言,但考虑到大屏幕呈现的限制,故事和小说有相当大的不同,对读者而言将是一次充满兴奋感和满足感的阅读体验。
《看,那些小丑》是二十世纪公认的小说大师纳博科夫长篇小说代表作,也是他生前后一部完整的小说。一个垂死的人,小心翼翼地揭开记忆和创造的奥秘,如同一部展现现实生活与虚幻世界关系的讽刺剧。小说主角俄裔美国作家瓦季姆?瓦季莫维奇和纳博科夫本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俄国流亡者,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他以人称的口吻叙述自己的一生,从年轻的爱情到严重的疾病,他的四个妻子、他的作品,以及他灵感的源泉。暮年的纳博科夫在瓦季姆身上埋藏了无数谜题和密码,融入许多之前小说中涉及的主题,这一切超越了他的作品和生命本身的界限,仿佛重建了自己的另一段人生、另一种可能,是真正的纳博科夫迷不可错过的奇妙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