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2期《中国国家地理》——《湖北专辑》下辑内容简介
汉江,联结中国的柔软轴承
撰文/杨弦章、税晓洁
在中国的江河体系里,汉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是长江大的支流,伸展向北的水系则与黄河水系十分接近。与大多数东西走向的江河相比,身处中国腹地、南北奔流的汉江仿佛是一条柔软的水链,遥遥牵起了黄河与长江的手,也连起了更为辽阔的南北大地。这条以“汉”为名的大江,究竟有多少精彩的故事?
南襄盆地:古代中国的“刺点”
撰文/路卫兵 摄影/颜京利 等
在湖北与河南两省之间,夹着一个奇特而鲜为人知的地理单元——南襄盆地。这个被汉江及其支流环绕的盆地,富饶而颇有文艺气息,却因为连通南、北方的区位价值,历史上曾被反复争夺,战祸频起。一旦丢失它,就有丢掉半个中国的危险。如果把古代中国比喻为一张照片,那么南襄盆地就是这张照片的“刺点”……
洲地,长江赠给湖北的璀璨珠链
撰文/闲章 摄影/柳斌 等
长江及其支流蜿蜒贯穿湖北大地,仿佛是大自然壮丽的挥毫泼墨。它们携沙裹浪,在种种自然条件的作用下,为湖北打造出众多的江中洲地,如百里洲、鹦鹉洲、天兴洲、鱼梁洲、铁板洲、戴家洲……它们像珍珠宝玉般点缀在湖北大地上,有的面积辽阔,有的历史悠久,而洲地的变迁淤消,起起伏伏,更是一本与众不同的长江史册。
白鱀豚之后,我们还会失去江豚吗?
撰文/李凯 摄影/程斌
2018年,中美联合研究团队发表论文,建议将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江豚由亚种提升为独立的种。这一“水中大熊猫”的命运以及它与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关系再度引发人们的关注。在另一种曾与江豚分享长江之水的淡水哺乳动物白鱀豚已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之后,长江江豚如今还有多少?白鱀豚的悲剧会在它们身上重演吗?它们所依赖的长江生态系统的现状又如何呢?
江汉湖群:“鱼米乡”答案在此
撰文/李鲁平
在江汉平原上,湖并不单单意味着一汪水,而是香甜的莲藕、肥美的鱼米、丰茂的水草,这里的人们曾经插草为标,圈水为地,在悠悠水波的荫庇和护佑下安家度日。湖对于湖北人来说,是一种财富。
武汉城中湖:出门一步湖万顷
撰文/小引 摄影/陈卓 等
一座城市难得有山,幸而有水。古老而年轻的武汉却坐拥半城江色,半城湖光。两江三镇四岸之间,大小湖泊如银珠落玉盘,星罗散布在城市之中。武汉三镇皆由江湖自然流转形成,江湖水系也在这里不断变化着形态。那么,武汉城中湖泊在城市发展中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又是如何彰显出与武汉人之间微妙而深刻的关系?
小龙虾:从“入侵者”到全民美味
撰文/马人人 摄影/王翮 等
30余年前,小龙虾还是湖北水田中人人喊打、无人问津的害虫。今天,它已经成为湖北的一个重要产业,不但牢牢抓住了湖北人的胃,就连全国的餐桌都离不开它——在我国养殖的小龙虾中,有一半以上产于湖北。从声名狼藉的入侵物种,到湖北水产中“活色生香”的一种,小龙虾的“逆袭”之路堪称传奇。
莲藕:它的鲜美成就“湖北汤”
撰文/顾纯 摄影/李溪 等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湖北有着悠久的种藕历史。生长于江汉平原及鄂东南丘陵区浅水湖泊和塘堰的湖北莲藕,其鲜美被赋予种种极富地方特色的烹饪创意后,去到湖北无数寻常百姓家。这里的自然、历史、文化以及日常的市井生活,都浓缩在一碗藕汤里,变成一种乡愁,慰藉着在荆楚大地上世世代代傍水而居的人们,也慰藉着在外漂泊的游子。
湖北青铜器:荆楚古人的家国梦
撰文/陈丽新 摄影/王宁 等
湖北,位于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因隅于洞庭湖之北而得名。长江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并在境内汇入大支流汉江,形成长江流域大冲积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中游铜矿带主要的铜矿铜绿山处于湖北东南部,在距今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开采。以今天的行政区划湖北省为核心的江汉地区,自古就是中原通向南方的要冲之地,也是古代中原铜矿料重要的来源之地。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江汉地区不仅是史前文明化进程中重要的区域之一,更是青铜时代孕育了灿烂青铜文明的重要区域之一。
湖北漆器,青铜器之后楚国工艺的又一次高峰
撰文/祝恒富 祝涓兰 摄影/王宁 等
战国时期的楚国漆器,是公认的中国漆器工艺的次高峰,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其手法之高妙、艺术感染力之深厚,都令人叹为观止。目前,我国出土楚国漆器多、集中的地方是湖北,特别是湖北荆州。楚国漆器有何特点?为什么在古代湖北能孕育出如此灿烂的漆器文化呢?在现在的湖北,漆器是否还华光依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