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6期《中国国家地理》内容简介
“地球边缘”与“神奇秘境”
——大凉山地理发现纪行
撰文、摄影/杨勇
引言:大凉山总给人一种遥远和蛮荒的感觉,这里是国内大的彝族聚居区,也只有在这里,还能看到遍布街巷的彝族古文字。在大凉山中行走时,你永远不可知那山丛背后、峡谷深处还隐藏着什么,翻过一道山梁,就像翻越了一个世纪。从2015年到2017年的两年时间里,独立地质学家杨勇在大凉山脉中进行了深度地学探索,发现了一系列地质和地貌奇观,弥补了公众对大凉山区自然地理认知的空白,又一次加深了了我们对中国大地的了解。
重返木斯塘:再探中尼边境的佛教王国
老读者们或许还记得,我们曾于2013年报道过一座位于喜马拉雅山间、有着浓郁藏文化气息的边境王国——木斯塘。为了向受到尼泊尔大地震冲击的木斯塘送去善款和爱心,作者王心阳和摄影师张超音再次踏上前往尼泊尔的旅途。这一次,他们不仅深入这个神秘王国的几大村落,更踏足到人迹罕至的山洞之中,那里竟隐匿着尘封已久的、古老而珍贵的佛教艺术瑰宝……
帝王蝶大迁徙:公众视野下的发现与保护
撰文/秦昭
引言:北美大陆上生活着一种非常著名的蝴蝶,它的名字叫帝王蝶。它们色彩斑斓、身体硕大,每年不远万里的从北美飞到墨西哥去越冬。这个坚强的小生灵不仅赢得了所有人的喜爱,而且还掀起了一波波公众关注的热潮。
怀璧其罪
黑鲔鱼杀戮何时休
引言:每年的4—6月,台湾就进入疯狂的黑鲔鱼捕捞季节,东部沿海地区大小渔船千帆竞发,共同围捕黑鲔鱼。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生鱼片餐厅中,老饕们大快朵颐,夸赞着“入口即化”。遗憾的是,由于过度杀戮和消费,曾经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虎豹地位,有着“鱼中之王”之称的黑鲔鱼,如今却获得了另一个无比心酸的称号:“被人类吃到灭绝的体型大的鱼类”。
寻找老种子,这不是一场农业实验 撰文/左凌仁 摄影/谢罡 等 在业已解决了大多数人温饱的当下,作物品种资源的丢失,同质化的种子品种,让我们又面临着新的问题。规模化的大农场模式看起来很美,同时又十分脆弱。许多民间人士开始一点点推动老种子的保护和推广,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新的农业生产模式。
神灵的稻谷:古老稻作民族的身份认同 撰文/孙敏 王明富 摄影/王彤
当优质的地方品种不断消失,随之消失的还有传统农耕方式和农业文化。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者兔乡,当地壮族还保存着传统的食糯文化,糯稻是他们心中高贵的粮食作物。每年糯稻成熟,就到了村民祭祀神灵的日子。这种古老的传统无形中使当地古老的糯稻品种得以存留至今。
潜入哥伦比亚雨林深处
——谁编织了河流的霓裳羽衣
撰文、摄影/张帆
在哥伦比亚雨林深处,有一条独特的“彩虹河”。大多数的日子里它姿容平平,可一到特定季节,便披上了华丽的“霓裳羽衣”。红、黄、紫、绿、灰、粉……仿佛有霓虹落入水中。水下摄影师张帆潜入彩虹河,并拍摄对比了周边姐妹河流,为我们揭开了水中彩虹的秘密 。
京张铁路:中国“灵魂路段”的前世今生
我们都曾在小学课本上读过,詹天佑如何突破清末的技术极限,以前推后拉和之字形铁路的创想,建起中国人自己修筑的条铁路——京张铁路。而从今年4月起,绿皮车告别京张铁路,从此,之字尚存,推挽不再。作者俞悦多年来关注着这条铁路的历史与命运,他将讲述这条著名铁路所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并探讨对于京张未来的思考。
泾河石窟带:被遗忘的古代国际禅修中心
当人们对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等著名石窟的建筑、雕塑、壁画称赞有加时,地处甘肃东部黄土高原之上的泾河流域,其境内拥有着大量的佛教石窟艺术之遗存,它们以庞大的规模像繁星珍珠一般在泾河岸边白垩纪时代沉积红沙岩上,形成了一条数百里的石窟长廊。这就是泾河石窟带,相比莫高窟、云冈石窟等著名石窟,它不为外人所知,但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却丝毫不容忽视——泾河石窟带以禅修洞窟为主,是古代国际性的禅修中心,也是原生态的佛教石窟。况且这一石窟带,五十年间连续三次出土佛舍利,世所罕见。
印度曼尼普尔:他们有着黄皮肤面孔,祖先来自于中国?
印度东北部地区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它与中国、不丹、缅甸、孟加拉国四国接壤,又和印度主体大陆相对隔离。我们可以形象地将其称为“印度东北三角”。这一地区的民族构成相当复杂,散居着大量的部落民。他们传统各异,语言不同,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差异很大。就连一名印度学者在游历了印度东北部之后,都发出了“这是一个与‘印度’差异很大的世界”的感叹。
高抬戏:濒危的非遗
有200多年历史的青林口高抬戏,以高抬、巡游的形式,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为大家呈现。演员多为小孩,被大人们抬着,在高达四五米的空中,表演传统戏曲。虽然早在2008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江油市青林口高抬戏榜上有名。但是学高抬戏辛苦,收入少,现在学这种戏的人越来越少,几近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