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是花的民族 “华”,指木本植物美好的状态。《辞海》中解释,当事物达到了美好的状态,便可称之为“华”,如同大树开花一般。因此,古代汉语中,“花”和“华”是通假的关系。仅从汉字源流上讲,“中华民族”就是“花的民族”。 我们的先祖,女性是女娲,男性是伏羲氏。伏羲氏是道家的开创者,提出了太极阴阳的思想。相传,他的母亲是华族人,这个族群生活在有花、有草、有山、有水的地方,部落周边开满鲜花。华族人也特别爱花,经常把花穿戴在身上,祭祀的时候也会用到花草植物,因此这个族群叫花族。夏也是一个族群。夏天是植物生长繁茂的时候,因此,夏有“盛大”之义。华、夏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美好而盛大的族群。可以说,华夏民族自古爱花、尚花,血液中天然带有花文化的勃勃生机和独特气质。 远古时候,人们觉得有很多神明在主宰自己,祭祀文化因此出现。祭祀,由巫师或祭司主导。巫字,上一横,下一横,中间两个人,寓指上下打通。因此,可以和天地万物沟通的人被称为巫师。巫师承担了插花师的工作,在预报天气、看病、心理疏导等之外,其重要的任务之一便是敬神,给大家祈福、消灾、祛病。而在敬神的贡品里,巫师会用花来和神灵沟通。这种习俗至今仍保留在中国福建一带,那里宗祠的门楣上会挂山茶花。无独有偶,日本的神社中,祭祀请神时也会拿一枝山茶花,好似神从花上来。 因此,插花源自生活中的祝祷和审美活动。人们认为花盛开的时候是环境、气候等各方面美好的时刻。不仅如此,花也可以结果,会带来精神的振奋。 器可载道,花可明意 在世界范围内,插花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中式插花为内核的东方插花,二是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西方花艺设计。 东方插花是以中华文化为主导而呈现的文化艺术形式,其中包括日本的花道。自隋朝时遣随使将中国的插花传入日本,日本花道文化才开始萌生、发展。而韩国、朝鲜、越南以及广泛的东南亚地区,都更多地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而承袭了中式插花。西洋的插花则更加贴近日常生活。花店里展卖的花篮、花束,婚礼布置的鲜花拱门,宴会餐桌上点缀的花饰,甚至包括戴在头上的花环,都源自西方,统称“花艺设计”(Floral Design)。西式花艺和西方的几何学、天文学、建筑学、色彩学等有很深的渊源。 西方花艺主张在艺术层面进行审美和设计活动,而中国的插花侧重文化表达,注重“道”的贯彻,即以精神主宰花,以花寄托意念。从祭祀活动到宫廷插花,再到文人创作以及佛前清供,插花在中国历史上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表达和身份认同功能。我们的祖先在高级的祭祀活动中,于祭台上插花,十分注重与之相配的花器的甄选。因此,“花、器对半”是中式插花不同于西方的重要理念,正所谓“器可载道,花可明意”。 中式插花需先有立意,再借由器具、花材、造型、色彩的搭配来呈现意境。在此过程中,花器就像一方小天地,容纳了山川、池沼、湖泊等景致,提供了一个无限变化的空间。每一种花材、每一个造型,甚至是每一处弯折,都与创作者当下的心境息息相关,寄托了某种寓意、情感,以及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