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修纂的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大型类书,全书22937卷(含目录凡例等60卷),装订成11095册,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涉及经、史、子、集各门类,总字数达3亿7000多万字,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于永乐元年(1403)开始修纂。永乐皇帝希望这部类书能够囊括从上古到当时的所有书籍内容,为实现此宏图,他下令征调朝野文人雅士、宿学老儒等约两三千人参与。这些修纂人员別担任编辑、审阅、校订、录写、绘图、圈点等工作,历时五年多,于永乐六年(1408)冬方告編成,全书先藏于南京文渊阁。成祖迁都北京后,《永乐大典》亦随同北迁。明世宗嘉靖年间宮中火灾曾危及《永乐大典》,世宗为防止孤本遭遇不测,命令大臣组织善书儒士109人重录副本一部。此后《永乐大典》原书称永乐正本,重录本称嘉靖副本,副本格式尺寸悉同正本,与正本分藏两处。
《永乐大典》正本只在重录时完整一见,其后不知所终,有毀于明末战火和藏于嘉靖永陵等猜测。副本自雍正起移藏翰林院,清乾隆年间发现已佚2422卷。嗣后清王朝日趋腐敗衰弱,《永乐大典》遭受侵蚀和官员偷盜,散失严重,到光绪二十年清点时仅存约800册。八国联军入京时,《永乐大典》又惨遭焚劫,绝大部分为兵火所焚,幸存少数亦为侵略军劫走,运往日、英、美、德等国家,清末将残存的《大典》移交教育部时,仅存64册。传世至今的嘉靖副本残卷约400册,近820卷,仅为原书的4%,而且散藏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个公私收藏机构,普通读者难得一见。
中华书局历来重视对这部珍贵古籍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华书局首次推出缩印线装32开本,共收730卷;八十年代中期,中华书局又將后20年征集到的67卷刋印为续印本,仍为线装;嗣后又将兩次印本凡797卷,一并影印为16开精装本出版。尤为珍贵的是,1959年曾选取一册(卷2345至2347),出版了仿真本,以庆祝建国1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