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离世五年。三联生活周刊特别推出纪念特刊《王者孤独》,与读者一起回顾他耀眼的舞台生涯和传奇人生。MJ是一个很好的标本,他的身上具备一切当代媒体愿意投入热情去追踪报道的元素——他的种族内涵、他独特的生活方式、他对种族界限的挑战、他的巨大成功以及泼在他身上的脏水……在这些耸人听闻的故事背后,是围绕在他身边、参与进来的各种人性的恶与不宽容。
如果我们有耐心走进这个创造唱片业神话的摇滚歌星的世界,会发现,他是一个极度单纯的人,单纯到他对这个世界的恶意毫无还手之力的地步,他有生之年一直想构建一个纯粹的属于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做到了,但另一个缺乏善意的世界摧毁了他的世界。
我们愿以最大的尊重,重回MJ带给我们的震撼现场,与喜爱他的人分享他创造的美好,与试图了解他的人共同还原一个真实而纯洁的灵魂。
《迈克尔·杰克逊:他始终在用音乐证明自己》
“当《颤栗》于1982年11月发行时,它不像是一张拥有主题或内在统一风格的专辑。相反,它听上去更像是一张单曲合集——就像是那些精选集一样。但很快一切就变得明显,这正是迈克尔所希望的样子:一张由很多意图用来打榜的歌曲所组成的璀璨歌集,每首歌都在脑中被设计出来吸引大规模的跨界听众……它们是精心构思的激情、节奏和架构的载体,定义了歌曲背后那位艺人的敏锐触觉——如果说不是他的内心世界的话,这些即刻就引人入胜的歌曲是关于对感情和性的幽闭恐惧,是关于艰难步入的成年,是关于在该艺人的恐惧担忧和逃脱不了的名气之间平衡的新式解决方案。”
毫无疑问,杰克逊希望每一首歌都能给他的商业成功上一层保险,这样,他不仅可以超越自己,还能超越所有人。这种放弃整体风格,化整为零,打造精华的做法,在唱片业中往往会被视为浪费,最终,专辑中有七首歌打进了排行榜前十名,两首歌获得冠军。3000多万张的销量让格莱美不能再视而不见,最终,他捧回了八项大奖,这是何等的快意!
杰克逊为三首歌精心设计了音乐录影带,《比莉·珍》实际上是庆祝摩城唱片公司成立25周年演唱会上的表演,比起最初平庸无奇的MV版本,显然这种纯舞台表演更能展示杰克逊的身体魅力,他的向后滑步动作随后风靡起来,因为当天美国至少有5000万观众看到了这场表演。
一道很简单的算术题让杰克逊明白,如果他想超越过去,不能仅仅依赖并非主流的黑人听众群体,他必须要赢得白人的认同,这样才能创造奇迹。这也是他为什么要写一首控诉暴力的摇滚风格的歌曲《闪开》的原因。而且,他请来了当时最红的重金属乐队“范·海伦”的吉他手埃迪·范·海伦为这首歌弹奏吉他。埃迪·范·海伦没有让人失望,他贡献了一段可能是他这一生当中最经典的吉他独奏。
杰克逊想跨越音乐市场种族界限的初衷并非出于统治世界的野心,他希望唱片能做到完美,尽人皆知,无人企及。他做到了,做到了后来连他自己都无法超越的高度。
可以用“弓如满月”来形容杰克逊对这张唱片倾注的力量。但同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弦之箭随时可能出手,这是一种危险、威胁,有必要制止一切产生颠覆可能的发生。
迈克尔·杰克逊摧毁了过去一直心照不宣的平衡,触及了政治正确下人们一直回避的种族问题。所有政治正确下的假象随着杰克逊的成功而被彻底撕破,他们不能容忍一个黑人如此成功。
最初的攻击全部来自媒体,吉尔莫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很多音乐记者开始担心大众流行——尤其是如果这看上去代表了某种一致或被认可的文化。迈克尔·杰克逊,毕竟,不是那种传递社会政治革命讯息的艺人,他的歌词也不是很文学化。对那时的一些人来说——也对现在依然存在的一些人来说——他代表的只是追求个人名望的雄心。看上去,他不像‘猫王’或‘披头士’乐队那样,能够成就他们各自听众所成就的事业,即用某个事件或某个颠覆,改变了年轻人的文化乃至整个世界。在我看来,迈克尔·杰克逊、‘猫王’和‘披头士’乐队的共同点是:他们可以把数百万完全不相类似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不仅能共享同样的艺术品位,还能对共同的梦想和价值观形成有力的、发自内心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