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選擇的方式是,讓達爾文重溫1831年12月到1836年10月間,歷時五年,扭轉了青年達爾文命運,同時也預告演化論巨擘誕生的小獵犬號之旅,只是這次用的,是現代的旅遊方式:飛機加汽車。記錄的方式也先進許多,由於這回達爾文的旅遊同伴各有所長,相較於兩百年前需要等待三個月才能把所見所聞用文字與家人分享的龜速,今日的達爾文之旅充滿照片、素描,而且常常當天就可以與世界另一端的朋友分享。然而,既然時光相距兩百年,達爾文初次接觸南美大陸的記憶不斷在這次的舊地重遊被顛覆:曾經繁華的港口已然乾凅,自然風景被高樓大廈取代,奴隸得到解放但人類卻被機械“奴役”……。我們依然可以找到過往的痕跡,例如史前動物的骨骸,只是已被收藏在博物館裡。不同於傳統以虛構日記、傳記、書信、遊記等形式,記錄達爾文探索之旅的書籍,《跟著達爾文去旅行:第二次環遊世界之旅·巴塔哥尼亞高原和火地島》採用今昔對比,讓達爾文同時也對“現代”有了一番觀察,例如:阿根廷票選最受歡迎人物除了他們的總統,還有足球明星馬拉度納、總統夫人,以及美國總統布希,可見大家都“源自同種”,格外相親;網路固然四通八達,但急於在當日就把訊息傳播出去的必要性何在;外來物種入侵,趕走了原生動植物。達爾文重遊故地的種種回顧,由於有這些紀錄穿插,少了傳統考察報告的沉重,多了關懷與思索,也突破歷來達爾文相關書籍的框架,是一本獨一無二、了解達爾文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