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部是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与汉族建筑文化的碰撞区。此区原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明代因大藤峡等少数民族起义之故,中央政府多屯军于此,汉族人口比例有所增加。又经过多次交锋,少数民族起义失败,许多少数民族民众被迫躲入桂西的大石山区避难,汉族所占比例继续增大。总体而言,相较于桂东,桂中汉人依然没有占压倒性优势,仅呈带状分布于桂中水土较为肥沃的盆地和重要的交通节点,但他们却依凭其政治、文化上的优势,坚持着自己的语言、文化和建筑形制,向楔子一样插进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向带状区周边少数民族辐射、传播着自己的建筑艺术,涵化此区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使其呈现或湘赣建筑,或广府建筑,或客家建筑的特色。同时,远离带状区的汉族建筑反过来也受少数民族干阑式建筑的影响,呈现精彩的“在地化”演变过程。
由上可知,广西古建筑,无论是坛、庙、民居还是亭、台、塔都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和分布规律,这种特征有受地理、气候、建材影响的方面,也有受移民迁出地影响的方面,其中少数民族建筑受前者的影响,汉族建筑受后者的影响。汉族建筑因其迁出地不同,其建筑的平面布局、外部造型、建筑技术就不同,并且这种差异有可明确指出的区域分布规律,这上广西古建筑的一大特色。而《广西古建筑》正是以这一特色为主线,分区梳理了广西各地古村落、宅第的特点,也在寺、庙、楼、塔等建筑类型的分析中注意了区域群体特征与单体建筑间的联系,试图在呈现广西古建筑全貌的同时,能带领读者较深入地理解每座单体建筑的特点、价值和背后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