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动植物初证》作者根据现代分类学方法,全面、系统地解读了《山海经》所记录的动植物的性状、特征、习性以及地理分布,并对其进行了科学分类;将已明确身份的动植物以拉丁学名记述,并将过去难以辨识的物种,给出了相对明确的科属归宿。不仅如此,作者还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前人的结论如实记载,并基于自己的分析予以修订。不言而喻,这一浩繁的工程因其科学性而具有了独特的重要意义。根据物种的生态适应性和地理分布特征可以回溯《山海经》产生年代的气候地理条件,从而为《山海经》地理名称考证提供了新途径。对于物种的辨识,也为我国栽培作物起源和家畜驯化的考证提供了新的线索。作者基于自己在方言、民俗研究方面的积累,大胆尝试了将音律学分析方法结合动植物称谓的地方文化特点分析,收获颇丰,亦令人耳目一新。历来,同物异名、同名异物,屡见不鲜,使得动植物鉴定与种名辨析工作繁重。从我国现存民族语言和各地方言的繁杂可知数千年前的情形,考证《山海经》所述及的动植物的真实性及其名称的真实含义,其艰难可想而知。《<山海经>动植物初证》循方言的脉络入手,从民俗的特点考证,无疑为破解难题开辟了新的途径。这不仅为动植物名称辨析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应是下一步地理名称考证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