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修订版) 电子书下载 PDF下载

中医诊断学(修订版)
内容简介

《中医诊断学(供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修订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著者邓铁涛。
《中医诊断学》包括绪论、四诊、八纲、辨证、诊断与病案5个部分。
一部分绪论,回顾了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指出了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主要内容及学习的要求与方法。二部分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查方法。三部分与四部分以八纲和辨证为依托,运用不同的辨证方法,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加深对中医诊断学的临床思维与解读。第五部分是诊断与病案,阐述了四诊与辨证的运用,病案的特点、要求、格式等内容。该书附篇为症状鉴别诊断及原文选录。书末附有部分舌诊彩色图谱,学习者可以加深感性认识与创新思维。

《中医诊断学(供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修订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包括绪论、四诊、八纲、辨证、诊断与病案5个部分。
《中医诊断学(供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修订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一部分绪论,回顾了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指出了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主要内容及学习的要求与方法。第二部分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查方法。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以八纲和辨证为依托,运用不同的辨证方法,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加深对中医诊断学的临床思维与解读。第五部分是诊断与病案,阐述了四诊与辨证的运用,病案的特点、要求、格式等内容。
《中医诊断学(供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修订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附篇为症状鉴别诊断及原文选录。书末附有部分舌诊彩色图谱,学习者可以加深感性认识与创新思维。

《中医诊断学(供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修订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明清以来,对脉诊与舌诊的发展尤为突出,同时对于诊病、辨证的原理,更有进一步的阐明。
明清时期的脉学成就: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脉神章》,详述《内经》、《难经》、仲景及诸家脉义,对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等,论述较为详细。
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摘取诸家脉学精华,详分二十七脉,对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种脉象主病,均编歌诀,便于读者诵习。
清·李延星《脉诀汇辨》,汇集诸家脉学论著,结合其叔李中梓所传脉法予以辨证,并阐述自己研究脉理心得,以脉参症,体现了切脉在诊疗疾病上的灵活性。此外,清代医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究脉学多把生理、病理以及证候结合起来以详究其脉原。如清·贺升平《脉要图注详解》包括脉学总论、各科脉法、运气、二十八脉、奇经八脉、骨度、经脉、络脉、经别、经筋,以及身形、脏腑、营卫、颜色、五音五形等诊法。博采众说,并附插图,以彰其说。又如周学霆的《三指禅》,论脉以缓脉为权衡诸脉的标准,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脉,共列二十七脉,用对比的方法鉴别各种不同脉象,论述疾病以脉与症相结合。联系病因、病机辨析其理,以定治法,最切合临床实用。最突出的是沈金鳌,他认为:“人之有病,七情所感,六淫所侵,重则脏受,轻则腑受,深则经受,浅则肤受,象现于脉,脉诊于指,人与人异,指与肉隔,气有长短,质有清浊,且阴阳殊其禀,寒热虚实互其发,而欲于三指之下,顷刻之间,脏腑毕现,洞幽彻微,不有犀照,何能毫厘不差。”因著《脉象统类》一卷,《诸脉主病诗》一卷。论述脉理,甚为可取。此外,清·周学海《重订诊家宜诀》,是《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中医诊断学(供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修订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撷取《脉义简摩》、《脉简补义》之精要,综论脉象、指法及主病,并用对比的方式阐述二十四脉之脉象。又以位、数、形、势、微、甚、兼、独八类作为分析正脉、变脉之纲领,内容甚为切要。还有罗浩所辑的《诊家索隐》,辑录了崔紫虚、余抑庵、张石顽三家之说,并按李士材所论二十八脉,益以张石顽所增附之脉,又据宋·刘立之以浮、沉、迟、数为大纲,附以弦、短、长三部。对诸脉的脉象、考辨、主病及参变等方面,论述颇详。又如管玉衡的《诊脉三十二辨》,在脉诊的三十二辨中,论述诊脉大法,浮、沉、迟、数、滑、涩六脉所统共二十九脉的阴阳所属及其形象等,具有独特见解。
明清时期的舌诊成就:早在13世纪元代时,有敖氏者著有《点点金》及《金镜录》,论伤寒舌诊,分十二图。后经杜清碧的增补,即为今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舌诊专著。明清以后,舌诊得到广泛的应用。16世纪后叶,申斗垣氏集当时舌诊之大成,著《伤寒观舌心法》。至清·康熙七年张登先取《观舌心法》,正其错误,削其繁芜,并参人其亲历,共得一百二十图,著成《伤寒舌鉴》,此书备列伤寒观舌之法,观舌辨证,颇为扼要。另有傅松元的《舌胎统志》,把舌分为枯白舌、淡白舌、淡红舌、正红舌、绛色舌、紫色舌、青色舌、黑色舌八种,内容丰富,经验颇多。刘以仁在他编的《活人心法》中,载有王文选《舌鉴》,集张登的一百二十舌,杜清碧三十六舌,段正义《瘟疫论》十三舌,择录其中一百四十九舌,对温热的辨舌经验较诸以往有不少的补充。随后,梁玉瑜推崇《舌鉴》,将其原文逐条加以辨证,并增入杂病观舌辨证之法,辑成《舌鉴辨证》,载图一百四十九舌,精详有加。


Copyright © 2024 by topbest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40278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