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紧密的代际支持制度和以孝道为核心的代际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是充满争议的研究命题。本书是一项对中国本土文化进行社会学分析的尝试。在实践的视角下,以定量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结构因素(福利制度、人口结构、社会流动与经济增长)与文化因素(孝道观念、代际继替观念)如何形塑代际关系和孝道实践的变迁。本书的实证研究部分共有六章,针对家庭压力、养老难题、孝道衰落、流动人口、妈宝、啃老等大众热议话题,分别开展研究议题:社会转型与代际支持压力、家庭养老变迁与养老方式的选择、孝道的日常实践与情感转向、社会流动对家庭代际关系的影响、城市中产家庭的代际亲密实践、啃老家庭的代际矛盾与团结。贯穿这些分析议题背后的理论思考主要有两个:一是当前中国家庭还是否是一个意义和价值共同体?二是当前中国家庭的代际关系靠什么保持均衡?
本书的定量分析资料来自5个全国公开的大型抽样调查,和3个作者所在单位和研究团队开展的抽样调查。质性研究资料来自于课题组于2012-2016年期间,在上海和兰州两地以座谈会、深入访谈等形式搜集的127个个案;2018-2019年在大连搜集的10个中产独生子女家庭个案;2014年在美国访学时搜集的11个家庭个案。通过对有推论意义的抽样数据,和有典型意义的个案资料分析,本书认为在社会快速变迁的转型期,中国家庭的代际纽带仍然发挥着安顿个体生命和激励日常生活的共同体功能,并提出在“心”的框架下理解中国家庭的孝道文化:代际交往的核心等价物是“心意”,父母在追求“活在子女心上”的文化理想中践行和延续责任伦理,子女在自己的生育体验中传承和感恩“父母心”。正是这种“活在心上”的默会文化理想,让两代人之间实现互惠失衡的代际团结,但在三代之间达致均衡。特别地,本书第三章以深描个案的方式,梳理了美国个体主义文化下的家庭代际关系和养老实践特点,为读者理解中国家庭代际关系和文化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比较和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