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2020套装(共6册) 电子书下载 PDF下载

《读库》2020套装(共6册)
内容简介

  《读库》2020年套装包含2020年出版的六本《读库》:《读库2001》-《读库2006》,一共四十六篇文章。每本的头条文章介绍如下: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共同组成,两者同样重要,但科学思维更难结构化和模块化。汪诘在《科学思维要点》中尝试把科学思维整理成十五个明确的知识点,比如:能区分事实和观点、知道什么是信源以及如何判定其可信度、理解类比和逻辑推演的区别等。它们可视作现代人学习科学时应当掌握的思维方式。

  《"中国残留邦人"采访录》的作者吉井忍是个七〇后,虽然在日本接触到中国残留邦人相关的信息不少,但同时也意识到他们回到日本后的实际生活,大部分人知道的非常少。她记录了三位当事者:处境与遗孤二代类似的中国人汪楠,战败后与中国人结婚并在晚年回到日本的中岛千鹤,以及用相机记录"中国残留邦人"的摄影师江成常夫。听完这些讲述,你可能发现,七十多年前的战争,其实近在咫尺。

  北京大学与南京大学,分踞南北,同经百年世事,各具血脉气质,或不拘一格,善开风气,或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上世纪九十年代,恰时代交迭,思潮涌动,作者樊国宾闻道两校,濡染其间,同学少年,浩然襟抱。《从北大到南大》里回首亲历之人之事,其风其史,金石之声隐隐,既是个人精神检藏,亦是家国一段过往。

  2017年1月24日-28日,2018年7月22日-30日,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摄制组两次跟随阿来回到故乡阿坝嘉绒藏区,导演张同道与作家边走边谈,完成了一次对故乡与记忆的回望。《阿来和他的嘉绒藏区》是这两次访谈的整理稿,也是这个系列的第四篇(毕飞宇、贾平凹和迟子建的访谈参见《读库1803》《读库1806》和《读库1902》),纪录片已于2020年7月播出。

  近十年来,主流媒体针对互联网的批判几乎从未停止。人工智能的出现,更加点燃了人们对于科技和道德关系的讨论。作为本世纪发展最迅猛的技术主体,互联网承载了人类的希望,也显露出自身的局限--人们期待通过互联网构建的"世界大同"似乎未能实现,反倒因此形成一层层沟通壁垒;虚假信息的散布削弱了个体间的信任;言论传播门槛的降低,令一切概念单一化、扁平化……王健飞在《互联网是人类历史的一段弯路吗?》中历数这些弊端,但也提出期待--尽管没有一家公司、一个产品或一种全新的技术可以解决目前面临的全部问题,但这些都会成为不久之后的需求,进而演化为产品、解决方案与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德国作家布克哈德˙施皮南在《书情书》中讲述了爱书之人对于纸质书的迷恋。他开篇明言,自己"不想挖空心思去搜罗各种新鲜的理由为纸质书辩护",而事实上,在神经科学与心理学领域,业已存在大量研究证实了纸质书的种种优点,只是这些并不新鲜的科学结论并未充分面向大众传播。喻柏雅(@私享史)在《纸质书何以延续至今》中探讨阅读和记住一本书所涉及的各种神经科学与心理学机制,从中对纸质书与电子书的差异及优劣进行比较,最后指向那个终极问题:在数字阅读越来越流行的今天,如何看待纸质书与电子书的未来。


Copyright © 2024 by topbest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40278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