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原称《太史公书》,司马迁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阳夏(今陕西韩城)人,生于公元前一四五年,早年南游江淮、北上齐鲁,随后又奉命西征巴蜀,讲学征战之余,采风游历,饱览了丰富的地方人情。 汉武帝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父职,任太史令,开始研究国家的藏书和档案。 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七年后,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关进监牢并处以宫刑。被赦出狱后,据《左氏春秋传》《国语》《战国策》《楚汉春秋》等史籍,兼采诸子百家之书及旧谣风俗,上始轩辕,下讫汉武,作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希冀通过发愤著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今本《史记》与司马迁自序中所提及的一百三十篇相符,但《汉书·司马迁传》称《史记》“十篇缺,有录无书”。学界认为,今本《史记》中《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等十篇,为褚先生等后人所补。褚先生名少孙,是汉朝元成年间的博士。褚先生所补录的《史记》虽多为学者所诟病,但也为后人研究汉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史料。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影响了此后的历代史书的体例。在语言方面,班固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史记》的“实录”精神是对《春秋》“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史家精神的继承。 同时,司马迁在含垢忍辱的精神状态中完成《史记》,将自己的一腔悲愤注入笔下的人物灵魂中,行文恢弘壮阔,读来荡气回肠,故而千载之下仍屹立史林,尊享“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赞誉。 本次出版的线装《史记》,采用竖排简体的形式。在内容上,限于篇幅,以及可读性、故事性,并没有全部选录一百三十篇,而是去掉了“十表”,“八书”中的“历书第四”,以及“七十列传”的后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