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生于英格兰林肯郡乡下的一个小村落——艾尔斯索普村,1727年3月20日在伦敦病逝。他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牛顿在科学上最卓越的贡献是创建了微积分和经典力学。他晚年潜心于自然哲学与神学的研究。
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从而消除了人们对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丝疑虑,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清苦的童年生活使他性情羞怯而孤独。然而就是这个沉默寡言、喜欢做木工活的孩子,后来靠着自己的天赋和勤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三大运动定律,同时,在数学、天文学、光学等许多方面为人类的科学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被全世界所尊敬的科学巨人。
1707年,牛顿的代数讲义经整理后出版,定名为《普遍算术》。他主要讨论了代数基础及其(通过解方程)在解决各类问题中的应用。
牛顿对解析几何与综合几何都有贡献。他在1736年出版的《解析几何》中引入了曲率中心,给出密切线圆(或称曲线圆)概念,提出曲率公式及计算曲线的曲率方法,并将自己的许多研究成果总结成专论《三次曲线枚举》,于1704年发表。此外,他的数学研究还涉及数值分析、概率论和初等数论等众多领域。
牛顿不但擅长数学计算,而且能够自己动手制造各种试验设备并且做精细实验。为了制造望远镜,他自己设计了研磨抛光机,实验各种研磨材料。1668年,他制成了第一架反射望远镜样机,这是第二大贡献。
同时,牛顿还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实验和数学计算,比如研究惠更斯发现的冰川石的异常折射现象、虎克发现的肥皂泡的色彩现象、“牛顿环”的光学现象等等。
牛顿还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并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线运动路径。他的“微粒说”与后来惠更斯的“波动说”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此外,他还制作了牛顿色盘等多种光学仪器。
牛顿身后的声望有增无减,他有不朽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等流传于世。
本书沿着牛顿人生和思想发展的主要脉络,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牛顿,描述了近代科学奠基人牛顿辉煌的一生,既有他潜心研究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学和光学的探索历程,又有他童年与外祖母相依为命、中年为官直至去世的人生轨迹。本书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对引导广大读者沿着科学巨匠的足迹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具有重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