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必备的国学常识 电子书下载 PDF下载

中国人必备的国学常识
内容简介
《中国人必备的国学常识:中华传世名句里的智慧》是一本旨在令读者从中华传世名句中吸取人生智慧与生命体验的一本通读物,分为诗词、文论、辞赋、散文、曲戏、对联等六大部分,体例为“摘引”+“出处”+“释义”+“赏析”,摘引出的均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出处均以权威版本为对照尽量减少口耳相传中造成的错讹,释义精当,赏析独到,实为热爱国学之人的最佳选择。
  《中国人必备的国学常识:中华传世名句里的智慧》适用于:15—19岁为主的初高中生及其家长;知识水平有限,以高中生活中专生、有一定社会阅历、需要提高阅读的人群,年龄在23—35岁(男性比重大) ·查看全部>>
目录
诗词1
诗人峨冠博带,捋须吟唱的画面,大抵是对中国诗歌的最好注脚;然而,追本溯源,最早的诗歌,却产生于劳动人民的歌唱,“劳呻而康吟”之谓也。现存最早的一首诗为《弹诗》:“断竹,续竹,飞土,逐(今肉)”,仅用八字,便生动传神地绘出了从制作弓箭到狩猎的场面,但这只是偶然成书,不能作为奠定一种文学范式的鼻祖。
所以,传为孔子编定的《诗经》作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开山鼻祖,便具有了无可取代的意义;而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的《离骚》以其开创的香草美人传统、以其中倾注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此后,中国的诗歌,便沿着《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与《离骚》的浪漫主义传统向前发展。
然而,不管是现实还是浪漫,中国古代诗歌作品里的智慧、浓列情感等等,便成了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只羡鸳鸯不羡仙——爱情诗3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赠别诗22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悼亡诗59
男儿何不带吴钩——述志诗70
旧时王谢堂前燕——怀古诗84
举杯邀明月——文人情致诗107
风物长宜放眼量——写景状物诗120

文论157
比之诗歌,中国的“品评”传统同样可谓源远流长,音乐、人物、文学作品……不一而足,都可以成为品评对象。后世的文学家们一一收罗以进行文学批评与指导文学创作,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于文学批评中,发现古人品评性文字中的闪光智慧,以为己用。

辞?赋227
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所作的《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起码有两大贡献:第一,奠定了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传统,第二,创立了一种全新的文体形式——辞赋。忠心耿耿的屈原眼看着楚国面临行将被强秦吞没的命运,自投汨罗江而死,从而在后世人的心目中留下了忠魂一缕悲歌一曲。两汉文学家既慕屈原的为人,又迷恋他的作品里神秘而美丽的意象,纷纷效仿其体,从而使赋成为有汉一代最为发达的文学形式。
赋大体有两种形式,都已有定体,汉大赋以及抒情小赋。前者多以歌功颂德为主,体例宏大,有时竟至令人不忍卒读,而抒情小赋那清新的立意以及真挚的感情,更加切合我们的心声,所以,本篇所选,多为抒情小赋。
香草美人的情节——先秦辞赋229
苞括宇宙,总揽人物,贯通古今——两汉辞赋237
性情渐隐,声色大开——魏晋南北朝辞赋247
经典化的时代——唐宋辞赋251

散文255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曲并称的四大文学体裁之一,比之诗歌,它无需煅字炼句;比之小说戏曲在元代以前的卑微地位,散文作为一种雅文学而广泛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因而,古人或政论,或史论,或游记,或书信,或奏疏,或日记,笔触所及大到宇宙,小到蝼蚁,无一不包含着深刻的自省与启人的智慧。
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先秦散文257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两汉散文269
寄情于山水之间——魏晋散文27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唐宋散文278
正统地位不保——明清散文292

曲戏301
曲戏,包括散曲与戏曲。散曲与词的产生情景十分相似,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都是市民文化的产物。散曲之所以称“散”,是与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戏曲包括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科白配以唱词,饰以舞台道具,中国文学终于从案头搬到了场上。
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关汉卿303
万花丛中马神仙——马致远316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汤显祖327
诗酒乐天真——白朴331
频将浊酒沽,识破兴亡数,醉时节笑捻着黄花去——郑光祖337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王实甫341
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如今对山水忘名利——张养浩347
高卧东山一片云——张可久352
其他作家名篇356

对联363
中国人对对称艺术的喜欢,是深入骨髓的:园林里亭台楼阁的偶数飞檐;大院左右门口的成对石狮;文学作品中,骈体文章在南朝等朝代中一度占据统治地位;即使虚构一个用以象征民族精神的动物——龙,也要有一个凤与之相配;送礼拎酒拎一对,刻藏书章需要两枚;阴与阳,天与地……
而把这种对称美发挥到极致的,要属对联了。因为对对联在平仄、意象相生相对、虚实相称等等各方面的要求颇高,所以素来成为文人们逞才效伎的首选方式。本书中所选的对联,读来要么令人拍案叫绝,要么令人忍俊不禁,通过十数字的小小载体,我们可以见到中国文人的锦心绣口。
同类热门电子书下载更多
Copyright © 2025 by topbest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40278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