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载了这样一群“饱食穷民”的故事,他们中有因自我迷失而参加心理咨询团体寻求慰籍的OL、难耐超负荷的工作节奏而人间蒸发的金融行业从业者、背负贫穷家庭期待而在东京打拼的保险销售者、为了不落人后的生活水准被贷款消费逼入窘境的夫妇……一边是超饱和、让人身心临近崩溃的工作状态,一边是同侪压力和鼓吹消费的宣传导向下的过度购买,表面的经济繁荣背后日本人的阴影,害怕竞争失败而跌入底层的恐慌和不安全感,埋藏在每个“饱食穷民”心中,也预告了即将到来的泡沫经济崩溃的危机。
第二部分描写了快速发展的工业社会作用下人的异化问题。比如,从事程序员工作的青年男女渐渐习惯于自闭的生活状态,将电脑视为爱人,在与电脑相对的“孤独”中才能获得安心感,对现实社会逐渐失去实感。“与其说是异性,不如说是植物”——一位女程序员如此评价她的异性同僚,同时她也为自己在过度理性化中逐渐失去了感受人类温情的能力而感到忧虑。另一位程序员的妻子也吐露了看似美满的家庭背后冷漠和缺少温暖的现实。报道揭示了这个机器越来越像人、人也越来越像机器的时代的深刻危机。
第三部分以因过度心理压力而患上过食呕吐症的几位女性的案例为中心,探索了现代社会消费文化下人们的心理问题。深夜家人入睡后,女主人偷偷起床,打开冰箱暴饮暴食,之后又去厕所将吃下的东西全部吐光,每个夜晚都要经历这样宛如佛教里“饿鬼地狱”般的折磨。这一症状背后是生活的高度不安造成的心理空虚、自我厌恶以及对安全感的渴求,也折射出这些家庭表面平稳关系下夫妇关系的冷漠和紧张。一些临床医生指出更深层的社会心理因素,这些女性成长期间为在学业上达成父母的期待付出极大努力,但进入理想大学后就失去目标,或者说被剥夺了进一步与异性竞争、上升的空间,在环境压力下开始寻求向社会期待的“女性化”形象转变。在此期间,一方面受到广告、媒体宣传的女性形象的影响,另一方面潜意识中又抗拒男性主导的社会,因此逐渐产生了拒食、过食等症状,甚至在潜意识中期待自己肉体的消失。这些症状正是“世纪末”精神危机的肉体化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