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文字研究领域中汇字成书,最早是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后来研究者,或学习篆书、篆刻者,无不以之为基准。元代吾丘衍在《三十五举》中说:“凡习篆,《说文》为根本,能通《说文》,则写不差。”但《说文》系小篆,与汉印文字又略有差别,故明代朱简曾指出:“许氏《说文》为习篆要书,然字画全非汉法,”因汉代篆书与汉印文字形多方或扁,笔画平匀填满,与小篆长方形、结字笔画多上束下疏,两者各有差别,由此形成了两种篆书体的不同特点。故明清以降,研习古文字学者与研习篆书、篆刻者,分道扬镳,各有深入,同时又互相借鉴。尤其是清代以后,古文字资料不断发现,古文字学者在过去的基础上订正、扩充阐释,取得了更为突出的成果。如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等人,花了大半生的精力,研究《说文解字》,遵循从形、音、义互求的原则,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